- 全國咨詢熱線(微信):13393326801
- 藥材種植:13393326801
- 懶農種植法:18932938525
- 藥材銷售:13393326801
- 除草劑服務:18932938525
- 聯系人:劉躍杰 楚希鵬
- 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- [email protected]
- 地址:安國市藥城大街22號
- 安國市東方藥城藥城大街22號
聯系方式
更多>>據初步統計,傳統的道地藥材有200余種,道地藥材的生產數量和產值都占80%以上,而且療效顯著,歷史悠久,配方中的出現率最高。這些道地藥材大部分是“一地產,全國用”,散布在全國各地,具有自采(種、養)、自收、自制、自銷的產銷特點。從走街串巷或走村串戶施藥發展到擺攤賣藥、設立藥店,由廟會交易發展到召開專門的藥材交流會,集散地經歷了千年漫長的歲月,對中藥材的銷售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。今天,集散地對于搞活經濟、保證全國人民的用藥需求,同樣具有重大意義。
傳統的集散地形成或者與道地藥材的產地有關,或者與名醫、藥王的影響有關,或者與便利的交通有關,或者與集市廟會的群眾基礎有關。如安國產祁木香、祁白芷,禹縣產禹南星、禹白附子,四川江油產附子,灌縣產川芎,張家口四周盛產麻黃、甘草,這些集散地都是道地藥材的產地或者距離原產地較近。安徽亳縣是名醫華佗的故鄉,華佗的名聲成為那里集散地的號召力量,1986年亳縣的藥材成交額高達1.3億元之多。國內幾處有影響的大型集散地,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建有藥王廟,此舉對客商很有吸引力。不論是集還是散,都需要運輸,運輸線路和交通工具制約了集散的形成。在古代,祭祖先、祭神仙以治病之風盛行,初期的集散地往往借“趕集”和“趕廟會”形成,進行藥材交易,廟會和宗教活動信徒很多,求醫買藥者廣,為集散地的藥材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。
道地藥材 - 集散地的分類
(1) 初級集散地:一般以縣為界,以“集”的功能為主,靠近產區,收購本地藥材,向中、高級集散地轉運。如山東棗莊的酸棗仁、廣東新會的陳皮、河南安陽的地黃等,都是初級集散地,將它們先“集”而后轉運各地。初級集散地多位于交通要道,主要有以下幾個。例如:
①老河口:位于漢水上游。秦嶺山區的澤縣、安康、鎮平、平利、竹溪、房縣、興山等地所產的藥材,多就近集中于此,然后沿江轉運至漢口進行交易。
②打箭爐:位于四川的大渡口畔,即康定縣城。甘孜地區的藥材在這里集中外運。
③刷經寺:位于四川阿壩紅原縣南部,因印刷、收藏佛經而得名,高原藥材在此轉運。
④獨石口:位于河北省西北部。是蒙、漢族人民交流藥材的重要集鎮。
(2)中級集散地:一般以省為界,如河南的安陽,安徽的安慶、亳縣,湖北的荊州,四川的宜賓、雅安,河北的邯鄲,甘肅的武都、天水,遼寧的營口,云南的大理,浙江的金華、蘭溪,廣西的桂林,湖南的衡陽,陜西的漢中等等。
(3)高級集散地:全國范圍內有影響的,一般都是由初、中級集散地發展而來,它的采、種(養)、制、用功能齊全,集散藥材的數量大,交易活躍,但并不一定是省會首府,如安國、樟樹、百泉、禹縣皆屬此類集散地。
道地藥材 - 集散地的分布特點
古代形成的道地藥材集散地約有100多處,幾乎全部都在道地藥材的區劃內。道地藥材集散地形成的基本條件是交通方便、運輸經濟,既靠近產區,又不遠離文化中心,它們的分布很有特點。
(1)沿江集散地:水路交通投資少,運輸效率高,一經形成運輸線,則比較穩定,不像陸路交通那樣易受改線影響。不少集散地都沿大小航運河道分布。長江兩岸的集散地最為密集,從上而下,依次有宜賓、重慶、萬縣、云陽、奉節、沙市、武漢、安慶、銅陵、蕪湖、南京、鎮江、上海,如果加上長江支流的大渡河、嘉陵江、岷江、漢水等沿岸的集散地就更多了,是東西藥材流通的一條大動脈。很多以“川”、“漢”為名的道地名稱,多與這條交通線有關。了解集散地的形成、發展和集散內容,對準確地采購道地藥材很有必要。上海既是長江沿岸集散地的終點,又是沿海集散地的中心,地理位置優越,東西南北皆通,又具有科學文化發達的優勢,在短短的幾百年中,就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。建國前,上海就形成了藥材業、國藥業(中成藥)、參茸銀耳業,并按集散習慣把道地藥材大致分為川漢類、西淮類、關北類、山浙類、洋廣類、草藥類等。上海經營的道地藥材無論在品種、數量和金額上均占第一位。建國以后,上海這一中藥材集散地發展得更快,是我國集、散、用的最大基地。
(2)近海集散地:海運藥材同樣具有投資少、效率高的特點。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,海路比陸路近得多,也經濟得多。從北至南,沿海的主要集散地有臨江、大連、營口、天津、煙臺、上海、杭州、寧波、溫州、廣州、北海等。這些集散地除了把鄰近地區的藥材運出去以外,集散范圍從南到北,還兼及遠洋。北部近海集散地主要是把關藥、北藥南運,如遼五味子、遼細辛、兩頭尖等,多經營口運銷天津、煙臺或上海。東南部近海集散地因對外開放較早,除了擔負國內的南藥北運之外,還擔負進出口道地藥材的任務。如大黃、甘草,很久以前就從泉州出口,廣木香、廣角、龍腦冰片等,都從廣州進口。因受地理條件的限制,古人對有些藥材往往只根據集散地而命名,如藏紅花產于西班牙,由西藏進口,即被叫做“藏紅花”,這樣的道地名稱很不具體。
(3)古道沿線集散地:古代各國之間,常有驛道相通,交通要道上的重鎮往往具有成為集散地的基本條件,如陜西、甘肅、河南的集散地密集,這與其在古代為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位置有很大的關系。河南境內的禹縣、百泉、馬山口都是馳名全國的大集散地,內地和沿海到此交易藥材,各自行程大致相當,符合交通經濟的原則。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絲綢之路上的集散地也較多,如從西安出發,有寶雞、天水、隴西、臨夏、張掖、蘭州、西寧、烏魯木齊、伊寧等,從這條線路上不僅運出絲綢、大黃、甘草,也運進番紅花等藥用植物,進而培植成國產的道地藥材。蜀道的開辟早于“絲綢之路”,但由于蜀道“難于上青天”,故該道上的道地藥材集散地甚少。
(4)長城內外集散地:從東到西,有山海關、赤峰、張家口、北京、大同、呼和浩特、包頭和武威等主要集散地。和平時期,長城內外各民族藥商在上述地點交易藥材,傳播醫藥知識,許多常用的中藥材,如甘草、麻黃、柴胡、黃芩、枸杞子、肉蓯蓉等集運外地使用。
(5)現代交通線上的集散地:現代由于交通工具的普及,極大地縮短了道地藥材的流通距離。公路運輸遍及鄉村,加強了初級集散地“集”的功能;鐵路運輸通達各省會,中、高級集散地的吞吐流通效率大大提高。
昔日的集散地是在“適者存在,不適者淘汰”的選擇中沉浮的。集散的品種也因貨源、交通線路的變化不斷更新。如建國前,上海集散的西洋參,百色、桂林、常德等集散的紫草、爐甘石,重慶集散的天冬、花椒、通草等均發生過改變,而煙臺集散的蔓荊子,漢口集散的射干、雄黃、蜈蚣等則相承未變。
道地藥材 - 經營組織
道地藥材集散地有個體的藥商,也有不同形式聯合的藥行、藥莊、藥棚、藥鋪、藥幫等經營組織,這些“行”、“幫”不具有政治上的“行會”、“幫派”的色彩。藥幫是地方藥材行業中借同鄉或同行聯合起來的團體,具有競爭和壟斷性質。這些“幫”通常以藥名或道地命名。由于“幫”的興起,加速了道地藥材的商品化。數百年來,各幫活躍在我國主要的集散地和大中城市,對當時藥材交流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。現將祁州(安國)十三幫簡介如下。
(1)關東幫:以東北三省的藥商為主,多以營口為活動中心,經營人參、黃芪、龍膽、黃柏、防風、五味子等。
(2)京通衛幫:以北京、天津一帶的藥商為主,主要經營“北藥”和中成藥。
(3)口幫:以居庸關外古北口、張家口的藥商為主,多以包頭為活動中心,經營赤芍、防風、肉蓯蓉、甘草、麝香、鹿茸等。
(4)山西幫:是成立最早的幫會之一,資金雄厚,多以禹縣為活動中心,主要經營黃芪、黨參、甘草、石菖蒲、連翹、秦艽、款冬花、遠志、肉蓯蓉等。
(5)陜西幫:以陜、甘、寧地區的藥商為主,活動中心在西安,主要經營當歸、大黃、枸杞子、羌活等。
(6)懷幫:以河南懷慶藥商為主,以禹縣為活動中心,以經營“四大懷藥”而聞名。懷幫其經濟實力雄厚。
(7)廣幫:以兩廣藥商為主,以廣藥和進口藥材為經營重點。
(8)川漢幫:由云、貴、川、鄂的藥商組成,以昆明、重慶、漢口等地為活動中心,經營黃連、川貝母、川芎、枳殼、枳實、天麻等。
(9)山東幫:以山東藥商為主,以濟南為活動中心,主要經營山楂、金銀花、沙參、全蝎、昆布、海藻等。
(10)亳州幫:以安徽亳縣藥商為主,主要向上海集散白芍、菊花、瓜蔞、白芥子等。
(11)禹州幫:以禹縣藥商為主,經營白芷、天南星、金銀花等。
(12)彰武幫:以河南彰德、武安藥商為主,以鄭州、禹縣為活動中心,主要經營紅花、瓜蔞、香附等。
(13)寧波:主要經營“浙八味”,在上海較為活躍。